元代山水画家——元四家之一 黄公望

      黄公望(1269年~1354年)中国元代画家,书法家,元四家之一。全真派道士。本姓陆(有待考证),名坚,汉族,平江常熟人氏;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,因改姓名,字子久,号一峰,后入 “全真教”,又叫大痴道人等。《道藏》收入金月岩编、黄公望传《纸舟先生全真直指》一卷、《抱一函三秘诀》一卷,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。同时,他著有《山水诀》,阐述画理、画法及布局、意境等。有《富春山居图》、《富春大岭图》、《九峰雪霁图》、《快雪时晴图》、《丹崖玉树图》《天池石壁图》、《九珠峰翠图》、《水阁清幽图》、《洞庭奇峰图》、《溪山雨意图》等传世。

      据记载,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,由于际遇的坎坷,到五十岁左右,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。由于他热爱自然,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,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,胸中积累博大精深,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。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,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,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,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。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:一作浅绛色,山头多岩石,笔势雄伟;一作水墨,皴纹较少,笔意简远逸迈,充分体现出“寄兴于画”的思想和“浑厚华滋”的笔墨效果。

     《富春山居图》是黄公望晚年八十岁至八十二岁间的长卷画作,描绘他游居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物。画中沿著江岸,山峦起伏迭宕,林木苍莽鬱密,景象或幽远深邃,或清朗开阔。全卷纯以水墨写意,用笔如运毫翰,时而平缓沉静,时而洒脱纵逸,皴擦渲染,墨色丰富而多变化,上承五代董源、巨然平淡天真之风,下启明清文人绘画的传统。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,他临死前曾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,险被侄子从火中抢救出,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。起首主山前段较小,称“剩山图”,现藏浙江省博物馆;后段画幅较长,称“无用师卷”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三百年来,这幅画辗转流失,充满传奇色彩。2011年6月,浙江《剩山图》到台湾合璧展出,这是两岸文坛一大盛事。

     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:丘陵起伏,峰回路转,江流沃土,沙町平畴。云烟掩映村舍,水波出没鱼舟。近树苍苍,疏密有致,溪山深远,飞泉倒挂。亭台小桥,各得其所,人物飞禽,生动适度。正是“景随人迁,人随景移”,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。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,空间显得极其自然,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,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,又自有创造,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,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“浅绛法”。整幅画简洁明快,虚实相生,具有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之妙,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,被后世誉为“画中之兰亭”。时至今日,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,满目青山秀水,景色如画,就会自然地联想到《富春山居图》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,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,把握对象的神髓,进而提炼、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。 

《富春山居图》合璧版(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与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合璧)纵33厘米,横636.9厘米

      《天池石壁图》此图描绘的是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的景色。天池山与灵岩山、天平山一脉相连,峰巅矗立巨石,远望巧若莲花,人称“华山”。山一侧的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,名曰“天池”,故山之这一面亦被称为“天池山”。

       画面兼用高远和深远的构图方法。近景丘陵溪涧,长松茂树。山径迂曲,通向主峰。画面正中层峦叠嶂,天池居于右上,两侧石壁对峙,池中水阁数椽。主峰两侧烟云流润,使画面虚实相生。此幅构图繁复,高坡陡崖错落分布,雄秀多姿。画家状物之笔虽较简略,杂树多用横点,山石作披麻皴,但线条却显得自然流畅,起落有序;笔法朴厚苍润,变化多端。设色采用“浅绛法”,多用淡赭,并以墨青、墨绿合染,冷暖互补,极佳地表现出山色的青葱与阳光的和煦。正如清吴修所云:“赭色微黄画里春,墨青墨绿染精神。”
       黄公望擅长的 “浅绛法”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,此图即其典范作品。另,本幅柳贯长题中称黄公望为“吴兴室内大弟子”,说明黄公望曾就学于赵孟頫,这是画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。

《天池石壁图》绢本浅绛设色,横57.2厘米纵139.3厘米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     《丹崖玉树图》图中山峦重叠,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,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,溪流迴转,云烟缭绕,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。黄公望曾谓:“作山水者,必以董为师法,如吟诗之学杜也。”此图便是以董源、巨然创造的披麻皴手法写成,并以水墨浅绛设色。

       由于是在纸本上作画,作者较其《天池石壁图》、《九峰雪霁图》等绢本作品更充分地发挥了笔墨融合的韵味,用笔松秀,点染随意,潇洒自如,在不着笔处衬出迷蒙浮动的云烟雾气,虚实开合,愈增添了山水的灵秀,故虽崇山满纸而无迫塞之感。王原祁评黄氏画作曾云:“每见其布景用笔,于浑厚中仍饶逋峭,苍莽中转见娟妍,纤细而气益闳,填塞而境愈廓,意味无穷。”此作堪为代表。

《丹崖玉树图轴》纸本设色 101.3×43.8cm,故宫博物院藏

     《九峰雪霁图》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,时称“九峰”,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。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,时值正月春雪,有感雪霁寒意,画意肃穆静谧。图中的中、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,坡边微染赭黄,远处九峰留白,以淡墨衬染出雪山,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。

《九峰雪霁图》纸本墨笔 117×55.5cm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      《题曹知白群峰雪霁》画作以层迭的浑圆山体为主,皴染简练,仅于山石交界部分略加笔墨,更点出此一雪霁山景的温润明朗。黄公望与曹知白往来密切,在画上题识推崇曹知白「笔意古淡」,显然意识到曹知白于董源风格的主流中加入李郭传统的新成就。

《题曹知白群峰雪霁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      《九峰珠翠图》画面以重山层迭屏障于后侧,环绕著前方缓坡水谷,数间屋舍隐现其中,增添许多生机。画中层迭峦石与山顶平台,组合出富有变化的山体动势,是黄公望山水特色。而山峰稜线之间,有墨点短线构成远树林木,是能充分凸显草木滋长繁盛的所在。

《九峰珠翠图》台北故宫博物院

      《富春大岭图》此图写富春山一景。重峦叠嶂,逶迤起伏。山巅晓雾迷遮,若隐似现。山脚江岸相接,兀石环抱。坡上丛树槎枒,繁茂峥嵘。山径蜿蜒,盘伸幽谷。小桥茅屋,隐落山中。远处深涧,飞瀑簾掛,缓缓下泻。章法紧凑,用笔细秀圆润,山石略以渴笔勾皴,皴纹极少,笔意尤为简远,为大癡绘画风格之一。且以生纸作画,为元代画所罕见。

《富春大岭图》纸本墨笔 74×36厘米,南京博物院藏

      《水阁清幽图》此图景物以云气间隔,可分为远近两部分。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。溪流两岸,坡石层叠,树木成林,葱郁茂盛。山谷之间,云气弥漫,其后远景中一主峰耸立,两旁低峰回护,前伸的山顶平台,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,此画笔法与黄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,除山石轮廓及屋树多以勾点法之外,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,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。此画布景简洁凝练,意境开阔大方,势态端庄浑穆,平淡天然之趣,由此可见一斑。

《水阁清幽图》高104宽67厘米,南京博物馆藏

      《快雪时晴图》此图绘冈峦平列,寒林映带,山峰遥对,天空以朱砂点出一轮红日,生动地展现出雪山初晴的景象。通幅皆用水墨,唯太阳用鲜红色,构思颇为奇妙。黄公望竟能运用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,并且使之稳固清晰。

《快雪时晴图》纸本设色 29.70×280.0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       《崇山茂林图》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,简淡深厚。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,世称“浅绛山水”。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,气韵雄秀苍茫。

      《溪山雨意图》运用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技法“三远法”中的“平远法”,描绘了笼罩在烟雨中的的江南山水,近景是沙坡草石和松林,远景主要是用披麻皴法画出的山景,间有茅舍杂树。

发布时间:2023-02-03 15:09
阅读:0

编辑:中国诗书画家网

首页    中国艺术    艺术流派    元代山水画家——元四家之一 黄公望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