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艺术轨迹与绘画方法
20世纪初,在世纪之交、政权更替间,北京的文化圈里汇聚了东西南北之人,且充斥着新旧不同的各种主张。它们互相之间有对立、有融合:相抗衡、相激荡。在这样的环境下在,中国画坛也呈现出百花争妍的景象。于非闇承续宋代画学,在众多职业画师或业余好手中脱颖而出,以双钩工笔花鸟画享誉北方艺坛。
于非闇 《牡丹双鸽》北京画院藏
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艺术轨迹
虽然于非闇以工笔花鸟画闻名于世,但从留存作品来看,早期绘画以有明代陈淳遗风的小写意花鸟居多,兼有仿古山水。于非闇后来自述:“我在二十三四岁时,在业余从一位民间画家王润暄老师学习绘画,他先令我代他制造颜料,他还教我养菊花、水仙,养蟋蟀、蝈蝈……绘画却一笔未教。”
于非闇 《画众生黑》北京画院藏
后来有人曾问于非闇:今日画虫者,当以何人为佳?他回答:白石先生最精,此外尚未见。续问:然则子若何?于答:我是白石弟子。在于非闇1957年所作《四喜图》落款题记中写到:“二十六年前曾向白石老人学画雪景染法,彼时我还不会花鸟写生。”最早称赞于非闇“工于山水”的也是齐白石,可见早期向白石老人请益颇多。
而真正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研究,还是在1935年于非闇四十几岁的时候开始的。这一时期张大千多次来京,二人相交甚好。张大千劝于非闇放弃小写意转工笔,专攻双钩花鸟画,兴亡以继绝。并在与于非闇谈话时讲:“画双钩花鸟画,配上宋徽宗的‘瘦金书’题识,更觉协调。”非闇听从张大千建议,专攻双钩花鸟。
于非闇 《菊石图》北京画院藏
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,并没有正式的师承,多以自学为主。从其成熟时期的作品来看,得五代、两宋花鸟画的传统滋养颇多。
关于自己研习工笔花鸟画的过程,于非闇在1959年3月,也就是其去世前四个月时所作的《柳鹊图》落款文字中有总结和概括:“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,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。自后就我栽花豢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,兼汲取民间画法,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。如此用功直到今天,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泉源,秾装艳抹、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,均从此处也。”
于非闇《五色鹦鹉》北京画院藏
最初于非闇从双钩白描入手。当时其家中还留存有几轴宋人的好画,其中就有赵孟坚的九十三头水仙手卷。因为偏爱赵孟坚的水仙和陈洪绶的竹子,便完全仿从赵孟坚、陈老莲并日夕临摹,以致最后白描勾线和赵、陈二家毫无不似之处。由此而练就了扎实的白描基础并具备了一定的临摹能力。有了一定基础之后,于非闇开始留心学习黄荃、赵佶等五代两宋名家的院体画作。
于非闇《丹柿图》北京画院藏
在研究了众多前人的作品后,1945年前后,于非闇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大自然,对真花真鸟写生。原来从古代作品中去摘取、照搬花鸟造型的创作方法,已不能使他满足。从描绘北京地区的花鸟开始,直到对南方各地的草木:成都芙蓉、昆明山茶等的写生。他从传统绘画中寻找灵感,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,与古为新,在不断探索中于非闇的花鸟画艺术也逐渐趋于成熟。创作出比真花还美丽,比真鸟还活泼的花鸟画。
于非闇《御鹰图》北京画院藏
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
绘画方法
于非闇临习过相当数量的古代作品,更多的吸收传统工笔花鸟画勾勒的方法,多以淡墨勾轮廓,以墨分染并层层罩染颜色,之后再以稍重墨色或颜色复勒轮廓。通常设色使用墨、植物颜料和白粉为主,矿物颜料为辅。于非闇早年曾倾心小写意,在画一些工笔花鸟配景的杂花野草、地衣植物时也间而使用勾花点叶的方法,笔调松弛,以衬托主体。所绘制的作品富丽稳重,一派宋人气格。
于非闇《园蔬图》北京画院藏
画材选用
人们常用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古训来强调工具的重要性。画家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,虽然不能直接决定绘画风格的走向,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画家作画时的情绪以及绘画作品的效果。
于非闇在他自己编写的《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》一书中,有专门的章节宋写他所使用的画材。据于非闇自己的记述,他画工笔花鸟画,喜欢用生宣旧纸,但旧纸难得;熟宣和绢,因市面所售的胶矾太重,他喜欢用生宣、生绢自己用胶矾液加工熟制。并说:“这样作,纸仍保持绵软,并不脆硬,能托墨,经水不渗,易于着色,比那些市面上卖的熟纸也容易保存……若是春天制成,秋天再画,更觉好用。”关于用纸还是用绢,他经过实验,总结出“花鸟画从效果来说,纸不如绢,更不如生绢”绢可以两面上色,互相衬托,色彩更鲜艳明快、经久不变。于非闇在青年时期,曾跟随民间画师王润暄学习颜料的淘制和研漂,所以使用的多是自己精心选料制作的上等颜色。在使用方面,他强调用颜色一定要保持干净。
于非闇《泛舟太液池》北京画院藏
设色技巧
在设色方面于非闇的作品,于非闇曾深入研究、临习五代两宋工笔花鸟画名作,学到了古人的设色技巧。加之青年时期有学习制作颜色的经历,对于颜色的性能有较好地掌握,在使用方面他也几乎可以随心所欲。通常画家绘制工笔花鸟画作品,经过勾勒、打底色、分染、罩色后就已基本完成。
于非闇自言曾在观看古画揭裱时发现,在古代作品被揭起后,绢本的背面敷有颜色,经过一番研究之后,他总结出了背面托色的一些规律,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。所以于非闇在画幅的下面绘制完毕后,还要在纸本或绢本的背面个别地方还要托上颜色,这样使得正面的颜色更加鲜艳和醇厚。
于非闇《双飞喜鹊》北京画院藏
线的运用
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绘画,历来是以线条构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。无论是绘画创作,还是鉴赏,对线的运用都十分看重。于非闇初涉双钩花鸟画,即从赵子固、陈老莲的水仙、竹子入手,自言能达到“白描勾线和赵陈二家毫无不似之处”,而后又得见并临摹宋徽宗、黄荃等名家名作,体会古人用线之精髓。加之其自幼对书法的研习,对工笔画的用笔、用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。
于非闇《腊梅山禽》北京画院藏
于非闇笔下的勾勒出的线条,有着丰富的内涵且富有变化,像是肩负着使命。在绘画中,于非闇充分的发挥了线条在中国画中“以线立骨”的作用,很好的表现了大自然中或简单、或复杂的艺术形象。画绽放的花朵时线条细谨柔美,表现花瓣的娇嫩;画叶片时根据不同植物叶片的不同质感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;木本的枝干运用苍虬挺劲的线条;而在画禽鸟丝毛的时的线条,又显得蓬松而有规律。
于非闇《春花斗艳图卷》北京画院藏
花鸟造型
在花卉禽鸟造型的刻画方面,于非闇从古代遗产中广泛汲取营养,除了继承两宋院体花鸟画的造型特点外,对宋代缂丝花鸟作品中花鸟造型的关注、借鉴和长期坚持不懈对花鸟造型的细致观察、写生,也对其花鸟画创作产尘了较大的影响。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对花卉刻画细腻、严谨,并善于将花卉最美的造型进行整合并进行合理的创造。如画牡丹花时,选取春天的花朵,夏天的叶子和秋冬的老梗入画。画中的禽鸟造型或活泼、或慵懒,憨态可掬,总体看来,毫无板滞之感。
于非闇 《玉兰黄鹂》中国美术馆藏
构图章法
创作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,作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布局谋篇:而创作一幅工笔花鸟画作品,画面的构图章法同样非常重要。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绘画,继承自五代、两宋,在章法方面对古代经典作品也多有借鉴。除此之外,也有所创新,作品中时常有比较新奇的构图。如其代表作《玉兰黄鹂》就采用了一个匠心独运的构图,玉兰花及枝干行成了一个半包围的反C形,两只黄鹂鸟,一只停驻枝上举首望着飞在外侧的另一只,相互顾盼。整个画面构图饱满,富有装饰感。
于非闇《梅鹊图》北京画院藏
意境营造
对意境的营造与表现,向来是对中国画较高的评价标准之一。优美如诗一般的意境是对造型艺术的升华。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作品,在意境的表达上可以说深得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精髓,作品中带有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宫廷气和书卷气,却不见一丝沉闷。通过其对自然界花卉禽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笔墨技法的熟练掌握,完成了对心中美好情感的准确完美的表达,带给人们亲切、和谐的美感。尤其是在他后期的艺术创作中,营造了自己绚丽多姿、欢快昂扬的花鸟世界,使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
- 2023-12-01
- 2023-08-22
- 2023-04-24
- 2024-04-13
- 2023-01-16
- 2023-06-19
- 2024-11-27
- 2024-08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