浦江板凳龙舞上北京中轴线
近日,北京的白纸坊太狮狮舞、浙江的浦江板凳龙龙舞、福建的连城姑田游大龙和陕西的老庙老鼓等非遗传承代表性项目,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北顶娘娘庙至国家体育场“鸟巢”南广场一路展演巡游,与奥运景观相映成趣,描画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。
巡游现场,浦江板凳龙在凛冽寒风中蜿蜒前行,这条精心打造的板凳龙龙身由66节板凳串联而成,长达120米,造型融书法、绘画、剪纸、刻花、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,绘有佛手、寿桃、山水等精美图案,寓意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。随着鼓点节奏响起,129位表演者肩扛巨龙,熟练变换“一字长龙阵”“铁索链”“大团圆”等阵式,绕场奔走,粗犷中不乏灵动,奔放中尤见严整,展现了浙江人民同心协力、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。
“这两天,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10个彰显‘龙的传人’的非遗节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轮番登场,有气势、有看头,特别是压轴戏浙江浦江板凳龙,大红大绿大阵势,既威武又精彩,大饱眼福。”北京市民张明连声夸赞。
“这条俯地龙是浦江最传统、最常见的板凳龙,进京展演我们都感到特别荣耀!”浦江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轩虹说,“这次我们借蛇年契机,深挖、传播‘浦江板凳龙’文化,也让首都市民和游客感受诗画浙江、婺风遗韵。”
在浦江,村村都有板凳龙。2006年,浦江板凳龙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;2024年,浦江板凳龙作为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“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浦江板凳龙的国际知名度,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。”担任此次展演领队的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宁维茂说。
“灯”象征文明的火种;“龙”作为华夏图腾,象征着磅礴的生命力。“灯”与“龙”结合,在光影交错间,让古老的祈愿符号与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。
在2025央视元宵晚会开场歌舞《元宵如意》节目中,10盏亮丽的鱼灯、4盏精美的针刺无骨花灯亮相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,它们均出自花灯制作技艺(东阳针刺无骨花灯)代表性传承人许宾之手。“这是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,希望借此机会能有越来越多人认识金华的这项传统技艺。”许宾说。
当最后一声鼓韵消散在风中,这场文化巡游留下的不仅是节日的欢庆记忆,还在诉说着一个话题:传统文化从未远去,只是在传承中换上了时代的羽衣。
在这场文化接力中,每个人都是传统的继承者,又是创新的开拓者,正是这种双重身份的交叠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和昂扬的姿态。
中国工艺美术馆(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)主办的“过年——春节主题展”中,由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承办的“诗画浙江”展厅浓缩了金华非遗的精华,不仅以浙江独特审美征服观众,更以烟火味掀起消费热潮——一个月时间里,仅12平方米的“诗画浙江”展厅销售额即突破10万元。
金华非遗的“出圈”不止于此。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楼洪亮带着他的糕点登上央视3套节目《艺览天下》,现场展示古婺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,讲述金华年俗故事,反响热烈。央视文创计划推出联名文创,将“婺式美学”融入日常。
从12平方米的小展厅到央视大舞台,从“长龙”蜿蜒乡野巷弄到游弋北京中轴线,金华非遗用实力和实践证明,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多方协同,推动形成新型的非遗保护传承生态,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获得自我生长的沃土。金华非遗正不断迸发勃勃生机,奏响春天的序曲。
- 2023-12-01
- 2023-08-22
- 2023-04-24
- 2024-04-13
- 2023-01-16
- 2023-06-19
- 2024-11-27
- 2024-08-21